发布者:伟德BETVLCTOR1946浏览次数: 982
母亲今年八十多岁了,她眼不花耳不聋,能做针线活爱听豫剧,张罗着一家人的饭菜。岁月在母亲脸上留下的皱纹就像水面的波纹生动而美丽。
母亲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。外祖父是远近闻名的木匠头,他带领着十里八乡的木匠干活。那时候干活一般不给钱给的是粮食,可能是那时挣钱很难,老百姓家没有多少钱,给粮食相对较容易。因为外祖父的手艺好,带领木匠师傅不愁没活干。他们给人家盖新房的做门窗,家具,也给丧户家做棺材。听母亲讲外祖父做的纺线车很有名。母亲九岁那年,外祖父送给母亲的第一个礼物就是他亲手制作的纺车,母亲说这是一个专门为她设计的小型的纺车,既轻便又灵巧。从此,母亲开始纺线,家里有几亩棉花地,每年地里产出的棉花都被母亲纺成线卖掉,在纺车前走完了她的童年。我的外祖父在乡亲眼里是个有名的慈善家,村里谁家没有吃的了,外祖父会亲自送上门,下大雨桥被冲毁,外祖父带领他的伙计从自己家里拿木料架桥修路,村里哪条路有积水不好走,外祖父会第一时间从家里扛来木板搭一条临时的路。
母亲说外祖父的善心感动了老天爷,外祖母四十二岁那年生下了我舅舅,因为是家里的男丁受到了良好的教育。舅舅十二岁那年,外祖父突发疾病去世,家里的粮食被外祖父春天分给乡亲,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季节,外祖母用母亲纺出来的线,拿到集市上卖掉换成钱粮供舅舅读书养活一家人。我明白了外祖父为什么让九岁的母亲学纺线了,他让母亲学会生活的本领,在最艰难的岁月里,母亲用她辛勤的双手换来生活的希望,供舅舅读完书走上工作岗位。
母亲是带着她的纺车嫁给我父亲的。祖母是个童养媳,性格温和。祖父是个文人,很要面子。母亲是个孝顺的儿媳妇,她的孝道让祖父在活着的日子里每天都很快乐。那时大爷和二大爷在家种地四叔在部队当兵,我唯一的姑姑结婚后生孩子三天,姑父就被土匪打死了!姑姑一个月在家里住不了几天,几乎是在娘家度过的。父亲的工资养活这么一大家人,生活艰难可想而知,母亲没有一点怨言。
祖母老实善良,她不会把别人对她的好表达出来,母亲对人的理解超乎一般,她能理解祖母的心。母亲说祖母再饿也不吃花生饼。原因是四叔九岁那年家里没吃的,一家人饿的半死不活。祖母怕他在家里饿死,就把他给了附近村里一户地主家,换回半块花生饼。祖母悲痛万分,没有言语,她宁肯饿死也咽不下拿儿子交换来的花生饼,并落下了一个陪伴终身的心口病。庆幸的是解放后四叔就回来了,他在地主家里做了几年放牛娃。
母亲生下我们姊妹七人,是个九口之家的大家庭。母亲辛勤劳作,她照顾我们姊妹健康长大,她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我的父亲。父亲识字是自己拾柴的时候在墓碑上学的,他一遍遍写会墓碑上的字回来请教村里的先生,先生教会他这个字念什么是什么意思,日积月累,父亲掌握的汉字可以读书看报古书也能看懂。父亲的努力是有价值的,他在村里也可以说成是一个人人羡慕能拿工资的人。母亲喜欢有学问的人,我们姊妹七人母亲坚持让我们都上学读书,母亲的纺车不分昼夜转了多少圈,她把纺好的线拿到集市上卖掉,那些粗布印花布匹就是用母亲纺出的线织成的。母亲的纺车纺到七十年代初,她让我们都读书的愿望实现了!
母亲在纺车前一坐就是三十多年,母亲深知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。劳动是母亲一生的好习惯!
母亲爱读书,她要通过我的眼睛给她读,母亲听的很认真,我问能听懂吗?她说:“戏文都能听懂。”我有时候陪母亲听戏,戏文母亲能倒背如流,这是她一生的积累,听了一辈子戏曲,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。
母亲爱读书的精神潜移默化在姊妹七人身上传承下来,回娘家端着书不做事是不会被责怪的,看见我们看书学习是送给母亲最好的礼物!每次我都会把发表的文章拿去读给她听,母亲听的很认真,她说:“不孬,写的和戏文一样。”我知道是母亲在鼓励我。
母亲的纺车我没有看见过,在四姐小时候国家物质不缺乏了,有了各种颜色花布,不用母亲纺线织粗布,母亲的纺车究竟去了哪里?我不忍心向母亲打听纺车的下落!然而,母亲九岁坐在纺车前纺线的一幕永远烙在我的心灵深处,那是母亲书写的一本书,那纺车纺出匀匀的线织成的不是粗布而是一张大大的网,连接着历史和青春。
今晚,我仿佛又听见了母亲的纺车碾出岁月的声音。
泗水华联超市泉林店 张辉